文/冬虫夏草
祖国的名山大川也曾到过几处,但对于自己家乡的名胜故地仿山却未曾一览。1996年春天,定陶县委宣传部一次义务植树的“紧急任务”,把我赚到了这心中早已向往的名胜故地——仿山。
与我随车前往的同事,听说我还没到过仿山,都竞相打开了话匣子:仿山是东周时期武王之弟振铎的陵墓(封为曹王),自西周到春秋战国一直隶属于曹国,有着悠久的历史……又说:“没来仿山想仿山,真来仿山不见山,仿山不过徒有虚名!”不管别人如何讲,但我还是抱着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念头驰心与故乡的神圣“宝地”。
说话间,小车来到了西边“山前”的一片废墟处,老同事徐效存主动介绍说:“原来这里是一个小村庄,去年冬天县委、县政府极为重视保护文物,决定加大投资数百万元,将仿山正式列入旅游开发区,村庄全部搬迁,要在这里建一处新型经贸商场,以取代往日简陋的仿山庙会。为此,县委开发办专门派人驻守工地,确保筑山、造湖等各项工程的顺利完成。小车沿着 “盘山公路”从墓群继续北上,嗬!大小近10个山头立刻映入人们的眼帘,蜿蜒起伏,人造景色与自然风光一模一样,真是天衣无缝;在百神大殿的东侧,150多亩的湖面,波光粼粼,荡起阵阵涟漪,有兴若在水面荡舟,更有一番洒脱。在百神殿的大厅里,一些善男信女们那烧香、磕头的顶礼膜拜、及抽签虔诚的祈祷声,无疑是在寻觅一种心灵上的“山”,但谁又见“山”在何处呢?森罗宝殿里的小鬼小判们虽然也打出“赫赫天条”、“善恶有报”的正义旗号,手执“正要拿你”的招牌,可人间的邪恶它们又除去多少呢?只有治理改造社会的人们,才能美化人们的心灵与环境,塑造精神的大山。啊,仿山现在有山!
(发表在1996年7月5日《曹州晚报》文学副刊)
评论